环球同此凉热 应对气候变化,地球人一个都不能少
摘要:新形势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继续作出应有贡献。
本报记者 刘波报道
极端气候正在步入常态化。6月28日,世界气象组织发表声明,称2015年至2019年,很有可能成为地球上自有记录以来最热的5年,且这种趋势仍在持续,没有丝毫减弱迹象。
在这一背景下,全球自然灾害肆虐。专家指出,地球的演变虽不可逆,但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却可以靠我们自己控制,低碳环保应从每一个人做起。
北炙南涝 极端天气来袭
入夏以来,领衔全国“炎值”的并不是传统“四大火炉”,也不是靠近赤道的海南,而是华北地区。7月1日到4日,北京迎来连续4天的高温热浪,回龙观观测站更录得局地42.9℃的最高气温。而与北京比邻的省份河北,甚至发布了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7月5日15时,华北地区在全国气温实况图上一片通红,全面开启闷烧模式。在北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大爷大妈们向记者抱怨:“这天气,在马路上摔一跤,医院都能给你鉴定个烫伤。”面对凶猛热浪,央视段子手朱广权也不禁调侃,“热得你走出半生,归来全熟,身上还挂着椒盐;晒得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包青天。”
事实上,今年火力全开的其实不只是华北,全国大范围都在接受高温天气的炙烤。中国气象局发布消息称,2019年入汛以来,全国平均气温14.2℃,较常年同期偏高0.9℃,与2014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四高。云南、四川、西藏、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等地共187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达极端事件标准,其中有40个站最高温突破历史极值,30个站发生极端连续高温事件,8个站连续高温天数突破历史极值。
然而,当全国都在承受高温的同时,南方多地还挣扎在洪涝之中。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自6月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7次强降雨过程,多轮暴雨洪涝过程重叠,造成多省灾情严重。
尽管端午节已过月余,但广州的“龙舟水”却仍未见消退。据应急管理部门统计,从3月入汛到6月30日,广州共遭遇16轮暴雨袭击,其中有5次达到严重影响程度,平均雨量1390.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6.2%,达历史同期第3多值。
从6月21日午后开始,新一轮强降雨再次袭击福建。福建省65个县、市、区出现降雨,其中,三明、宁德、福州三市和南平南部地区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给当地农业、交通、电力、群众生活等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7月10日,湖南衡山县境内的湘江干堤决口,水位从1米迅速扩大到15米左右。江西新余市罗坊镇周边多个乡村也内涝严重,从11日起到16日,又有两轮强降雨接连来袭。
全球高温横行 引发山林大火
全球同此凉热,在极端天气面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幸免。
前不久,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顶尖气候学家们在堪培拉共同出席了一场为期四天的研讨会,会上阴云久久难以消散,与会人员颇感心力交瘁,因为正在此时,澳大利亚正面临着干旱和洪水的双重煎熬。澳大利亚天气研究员Karl Braganza对此十分沮丧,他坦言:“这种令人厌烦的天气恐将成为新常态,说实话,我觉得我们可能要学着适应新的气候条件了。”
被暴晒的不仅有澳大利亚,即使远在北半球的欧洲大陆同样感同身受。据悉,法国、德国、西班牙、瑞士、奥地利等国家,均在近日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高温纪录。
高温天气为发生森林大火提供了条件。去年夏天,湿润多雨、隶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英国,罕见地连续48天缺雨。而深入北极圈的瑞典、冰岛、芬兰、挪威等国家,更因高温热浪引发数十场森林大火;丹麦的绿地,也在一年内被烈日烤焦;几乎没有下雨的美国加州大部分地区,也因为干燥引起的山火,让整个城市几乎沦为人间炼狱。
今年才刚刚入夏,新南威尔士就拉响了首个紧急预警,其范围内发生五处森林大火,超过30处房屋被焚毁。在印度,50℃的高温天气至少已经造成92人死亡,至少562人因中暑被送进医院,据印度官员称,死亡人数可能还会继续上升。
极地消融 人类活动加剧变暖
30℃、40℃、50℃,这些数字,对于人类来说,或许并没有多么深刻的感受,可是对于极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来说,地球每升温1度都是致命的。
随着全球气温的逐年升高,往年平均温度仅有10℃的北极圈,在去年一度出现32℃的异常现象。高温气候,使得高纬度地区的苔原提前变绿,虫卵早熟,迁徙的鸟类因此错过觅食时间,在不断改变的冰之国度中,我们无法得知,这些极地生物是否已经做好了适应更大变化的准备,来面对这个全新的冰雪世界。
BBC纪录片《地球脉动》曾真实地展现北极熊的迁徙经历:在一片细碎的浮冰中,一只北极熊费力地向前游着。它试图趴在其中一块冰上,但这些浮冰都太小了,以至于无法承受它的重量。它已经连续游了多天,232个小时(9天)后,在687公里之外,它终于找到了一块能承受它重量的浮冰,万幸,它能趴在浮冰上喘口气了。但在更多时候,人们只是在海岸边找到北极熊的尸体。尸检结果显示,这种善于游泳的生物死于溺水。
据NASA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40年中,因全球气温不断变暖,北极圈夏季海冰面积只剩下约350万平方公里。很难想象,1万多年形成的冰河,在短短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减少了近一半。
从气象对比图上看,本该白雪覆盖的阿拉斯加在5年内出现大片的冰川融化。而离中国相对较近的南极,也在过去26年间,总计流失了约3万亿吨冰川,导致全球海平面升高7.6毫米。而在这3万亿吨冰川流失总量中,有将近一半,都发生在过去的五年。
地质学专家吴炳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少人认为,面对极端气候,世界各国总会妥善解决,或是开发新的能源,或是开辟新的科技,至少在咸湿的海水涌上来的那一刻前,人类一定能做好准备。然而事实却并如此,在《2018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的报告发布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再次重申,这份报告再次证实了他曾经多次强调的严峻事实,即世界应对全球变暖的努力还远未赶上气候变化发展的速度。
吴炳义告诉记者,自地球诞生45亿年的悠长岁月里,地上生物共经历了五次大灭绝,而人类从事重工业开发,不过区区200多年。从纯学术角度看,我们这个时代处于间冰期,也就是两个大冰期中间温暖的时期,所以从该方面论,地球已进入变暖的周期,这本就是会发生的事情。但是,吴炳义强调,人类的活动无疑催化了这个反应,加速了全球变暖的进程。
应对气候异常 需从每个人做起
地球的演变虽不可逆,但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影响却可以靠我们自己挽救。
近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指出,近年来,中国各地各部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新形势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继续作出应有贡献。
会议强调,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会继续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确保兑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和强度大幅下降的承诺,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及实施细则,促进全球气候治理向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方向发展。
气象学专家陈伟英认为,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在宏观、大局方面积极调控,展现出应有的大国担当。但在个人层面,若用全球变暖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还仍有很多不足。
须知,不少司机在等人时会让汽车继续发动,只为享受车内空调带来的凉爽。买瓶装矿泉水比随身携带水杯要方便很多,但矿泉水经过一系列加工、运输包装,其碳排放却要远远高于加热自来水。当下,能够吃上反季节水果、蔬菜被认为是科技和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但是用来培育反季节作物的温室却并不环保。夏天时,又有多少人把空调调至很低,却又盖着棉被睡觉,写字楼的白领因为冷气太足,而不得已穿上长袖取暖。
过去,全球变暖的严重性已被无数次提及,从先前的城市扩张、植被缺失,再到空调、出行习惯的问题,再到关爱北极熊。口号一再改变,新的问题却似乎总是层出不穷。陈伟英强调,低碳、环保的理念应该成为每个人审视日常生活的必要思维。例如,购买当季瓜果、出门自带水杯,尽量穿一些棉、麻等朴素、自然的衣服,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出行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等。从小处着手,践行绿色理念,只为在今后的岁月中,我们依旧可以享有纯净的空气、干净的水源、不那么异常的极端天气以及相对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切莫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责任编辑:黄凌睿
网友评论